常州一直是个倔强的城市。
常州人口刚过500万,地铁线路也仅有两条线。然而,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城市,却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。
常州其实没有什么丰富的景区资源,但常州人通过后天的规划和打造,“无中生有”创造出了三个5A级景区,天目湖,环球恐龙城,淹城春秋乐园。
(资料图)
常州在新兴产业上也没有什么先天优势,但常州人通过前瞻性布局,打造出了全国排名第一的动力电池产业,2022年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装的是常州产电池,“新能源之都”的名气越来越大。
当然,现在最引人瞩目的是它的GDP。
在中国城市的GDP排名里,1978年常州GDP17.57亿,排在全国第41位。到2000年时,也才上升至39位,排名落后于台州、绍兴、温州等浙江城市。而进入新世纪以后,常州却如同开启了狂飙模式,排名一路向前。
等到它切入新能源车赛道的2013年,GDP排名已经升到第29位,把过去领先自己的温州、台州都甩到了后面。
今年上半年,常州GDP4525.4亿元,增长7%,不仅高于去年全年3.5%的增速,也高于一季度5.7%的增速,经济增长回升的态势十分明显,照这个势头,常州今年GDP突破万亿几乎没有什么悬念了。
如果今年能够突破万亿,常州将成为万亿俱乐部中人口最少的城市。
可以说,这个历史性的突破就像一个注脚,象征着过去被忽视的常州即将进入一个新时代。
常州的万亿GDP,今年稳了;常州的历史进程,拐点到了。
01.
体质变了
常州其实一直很低调。
从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,到六七十年代“小桌子上唱大戏”,构建了以“九条龙”为特色的工业体系;从八十年代第一个崛起为“工业明星城市”到九十年代成为“苏南模式”发源地之一,常州创造过很多辉煌。
实体经济是常州的“看家本领”,制造业是这座城市的最亮特色、最大优势、最强竞争力,不过这句话,之前说了没有人信。
现在你已经不得不信了。
汽车是体现一个国家制造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,而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、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。在这个时代风口中,常州已经证明了自己。
一辆新能源汽车的制造,牵动着动力电池、材料、芯片、人工智能等100多种产业。常州不仅拥有中创新航、蜂巢能源、天合光能这些总部型链主企业,宁德时代、理想、比亚迪、贝特瑞、星源材质等国内超70%的细分领域链主企业,均在常州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机构。
动力电池生产有32个主要环节,常州覆盖其中31个,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%。
今年上半年,常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.4%,比一季度提升1.5个百分点。
细细掰开来看,其中新能源制造领域产值增长24.8%,拉动常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差不多10个百分点。
最近,工信部发布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和第二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名单,我们关注到,常州有8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超过前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总和(81家),创下了历史新高。
里面几乎一半都是新能源相关产业。
新能源改变了常州,改变了常州的产业体质。
当然,不是颠覆,而是提升。
常州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涉足变压器制造,80年代电线电缆产业初显雏形,本世纪初光伏产业全面起步,2010年左右开始尝试动力电池。
在这个后来人看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中,常州既有万帮新能源、星宇车灯等本土企业的奋力拼搏,也有江苏时代、比亚迪汽车等引进企业的奋勇担当;既有天合光能、理想汽车等龙头企业的牵头带动,也有贝特瑞、聚和新材等协作企业的聚点成链;既有上上电缆、中创新航、蜂巢能源等创新企业的规模引领,也有天目湖储能院、中汽研等科研院所的智慧赋能。
一个细节:
在宁德时代的常州公司,这座工厂每小时要过滤25次空气,洁净度与心脏搭桥手术室相当,生产线几乎是全自动化操作,900多米长的生产线只有约50名工人。
新产业的大踏步前进,让这座城市的产业体质变得更强,更加有了面向未来的底气。
常州人有一句话说得好:
以新能源之都的全方位崛起支撑城市能级的持续跃升。
02.
气质变了
在产业发展上,已经出现了一种“常州现象”。
有不少人,不少企业,在其他城市发展不如人意,甚至“奄奄一息”,却在来到常州扎根后,奇迹般地“起死回生”,造就了一种独特的“常州现象”。
2017年,中航锂电在洛阳诞生,2018年出现巨额亏损。面对如此情势,常州金坛区果断“抄底”。由此,中航锂电变身中创新航,其身份由洛阳央企子公司转换为常州地方国企,总部从河南洛阳搬到了常州金坛区。常州的精心呵护,使中创新航实现了爆发式增长:总出货量排名从行业第9跃升为第3,去年10月6日成功在港交所实现IPO,市值一度超过600亿元。
恒立液压董事长汪立平,自幼家境清寒,高中毕业后进了当地乡镇企业做技术员。1991年,汪立平从原来的企业离职,自己创业,然而发展并不顺利。此后,汪立平来到常州武进投资,成立江苏恒立高压油缸有限公司,从此在常州一路高歌猛进。江苏恒立,最终成长为一家市值破千亿、国内液压行业龙头的上市企业。
百年老字号五香居,发源于安徽,却在常州发扬光大,老树发新枝,成长为一家拥有建设占地80亩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。目前,五香居规划年产值30亿元,加盟连锁店数百家,成为一家集休闲食品、餐桌卤味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。
中华恐龙园,大家可能不知道,原本是北京外迁常州的一家科普博物馆,几十年间,却在常州这片土地上,被打造为一座集科普、游乐、演艺、住宿、购物于一体的主题乐园,累计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,成为中国主题公园长盛不衰的标杆和范例。
从制造业,到餐饮业,再到旅游业,一个个“化腐朽为神奇”的案例,让人暗觉常州这片土地的奇妙之处。
在和常州朋友的交流中,我们有一个感受:常州正在变得越来越自信、沉稳、担当。
一个细节:
常州的龙头企业,眼下正在扎堆投资苏北。
常州中天钢铁集团最近在南通搞了一个大手笔,投资1000亿,上马绿色精品钢项目,目前一期已经全面投产,年产值500亿元。不仅进军南通,还在淮安投资200多亿上马精品钢帘线项目,年产150万吨精品钢帘线。
天合光能在淮安投资60亿,一期5GW电池、10GW组件项目已经在今年4月竣工投产。
德龙集团,不锈钢龙头企业,“不声不响”在响水投资了将近200亿,光是一个六连轧生产车间,每隔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每捆21吨的白皮高合金钢卷带材生产,每天都有数百吨的高品质不锈钢系列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。
这几个龙头企业,都是从常州起步,眼下正在不断布局江苏大地,对江苏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03.
格局变了
常州格局不一样了。
搞新能源,他们提出的口号是:打造引领长三角、辐射全国、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。
这个“新能源之都”,还不经济能体现在产业上。
我的一位朋友是宝马死忠粉,今年上半年在常州买了一辆纯电车——宝马i3。
要知道,宝马i3此前的指导价为35万到41万,但现在豪华车都在搞降价,他看中的那款宝马i3曜夜套装价格已经降到了29.6万,再加上常州地区对新能源汽车有补贴,一番“操作”后,他实际购车只付了28.6万元。他觉得自己“赚大了”。
我看到了一个数据,截至6月8日,常州汽车累计上牌数23117辆,其中新能源汽车上牌数8403辆,渗透率达到36.35%。
今年上半年,中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是多少?差不多28%。
常州现在提出了“三个率”:新能源汽车“见车率”、充电设施“见桩率”和光伏组件“见板率”。
在常州,目前市区已有104辆新能源纯电动汽车投入运营。
常州还在强力推动公共机构分布式光伏应用,全市党政机关分布式光伏已建设面积达3.47万平方米,完成率56.7%。
充电问题是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广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到今年7月初,常州累计保有公共和专用充电场站1061座、充电桩6347个、换电站14座。根据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政府监测平台显示,常州充电桩利用率超过17%,位列全省第一。
都说常州抓住了新能源的“风口”,但随着新能源产业竞争日渐加剧,尤其是今年以来,动力电池行业周期性调整及产能过剩危机逼近,常州的新能源产业优势是否能够持续高效发力将十分关键。
但你看常州,一方面还是抓产业,另一方面已经把整个城市变成了新能源应用场景的“试验场”,这已经是一种更高层次的“探路”了。
这条路探好了,得到最大实惠的,还是常州的几百万老百姓。
做实业的人,会对真正看好的事情进行坚定不移的支持。
就像当年,回望常州站上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那一刻,尽管当时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,但在传统燃油车尚未被完全抛弃的情况下,难免会有部分城市和企业犹豫观望,而常州坚定地踏出了这一步。
看起来,是新能源在重塑常州;
但实际上,还是常州人重塑了自己。
再说一件事吧,大家可能没有注意:
2012~2021的十年间,苏锡常三兄弟里,苏州GDP增长了89.1%,无锡增长了85%,常州则增长了121.9%,常州不仅没有像网上有人所说的那样“掉队”,相反还是苏锡常中成长最快的那个。
长三角发展大潮浩浩荡荡,俯看长三角全貌,常州正居于中心位置。东驰西骋、南来北往,长三角大交通绕不开常州。独特的“一点居中、两带联动、十字交叉、米字交汇”区位赋予常州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。
常州人现在喜欢说一句话:
新一轮发展最好的“时与势”聚于常州
这是深察自己后的自信,更是洞察时势中的眼光。
面对前所未有的产业振兴之势、能级跃升之势、区位质变之势、政通人和之势,距离“万亿GDP”仅一步之遥的常州,全力冲刺了。
参考文章:
常州发布:《全国十佳,何以常州?》
常州发布:《步步向前①三个“第一” 解码常州产业雄心》
秦朔朋友圈:《苏锡,常在》
觅渡新语:《全国第二!“常州现象”背后……》
中国新闻周刊:《万亿城市年中“卡位战”:这座城市为何倒数第一?》
招商引资总参:《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精彩讲话:我们如何打造新能源之都?》